搜索
段鑫星心理学网站 首页 论文 查看内容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的家庭因素分析

收藏 分享 2014-10-15 19:48| 发布者: duanxx| 查看数: 2120| 评论数: 0|原作者: 段鑫星

摘要: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的家庭因素分析内容摘要:家庭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值得关注,本研究以心理咨询中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家庭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即案例主要分为四类:家庭经济条件对女大学生 ...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的家庭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 家庭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值得关注,本研究以心理咨询中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家庭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即案例主要分为四类:家庭经济条件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父母婚姻质量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家庭期望和态度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也备受关注。影响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因素,有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及行为方式、人格特质、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等。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在大学生恋爱当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在子女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要受到自身的和外界的诸多因素的影响,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追求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学校、社会的影响,其中尤以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对子女的影响最早、时间最长、最为持久,因为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它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全方位、多侧面综合交叉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系统论的观点也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家庭成员的行为,都受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婚姻质量、家庭对子女恋爱的期待和态度等无时无刻不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甚至引起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冲突。因此,研究家庭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选取被试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网络咨询和现场咨询。通过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信件以及来访者咨询记录,从152例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的咨询案例中挑选出与家庭因素有关的案例15例,然后针对这15名大学生进行详细访谈,在对15名被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后,最终确定以其中4名女大学生的访谈资料为样本,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主要分为四类:家庭经济条件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父母婚姻质量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家庭期望和态度对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XY:大二时,宿舍的姐妹们都恋爱了,看着她们幸福的样子,我也很羡慕,但又觉得那种幸福离自己太远。因为我来自偏远山区,家庭比较贫困,而谈恋爱是有钱学生做的事,像我这样的穷学生只有好好学习的份。虽然自己各方面都名列前茅,但由于家庭的缘故,我总认为自己在恋爱中要比别人失去更多的权利,我不敢去追求或接受恋情,也不敢告诉别人我的家庭状况,我怕别人对我的喜欢会变成同情。两年来,我一直严守着自己的心门,从不把自己的感情外露,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爱,虽然有时也会感觉一个人很孤独,心灵上的孤独。大三时,一个优秀的男孩走进了我的生活,他温柔、体贴,对我呵护备至,但他越是对我好,我就越是自卑。他长得很帅气,而且家境优越,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孩,不漂亮,个子也不高,我知道自己配不上他,所以一直在犹豫。他耐心安慰我,让我不要有心理负担,但他越这样说,我就越觉得心里内疚。他经常说以后一定要娶我为妻,我也知道他是真心的,但还是担心。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灰姑娘变成了白天鹅,可又觉得那种幸福生活太缥缈了,我每天都处在矛盾之中,不敢面对这份感情,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XY因为家庭境况而产生了恋爱自卑心理。恋爱自卑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恋爱意识发展障碍和自我情爱能力评价不当的结果。自我评价不当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即许多同学因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地位、体型特征等不尽如人意,造成了情爱品质评价过低,形成了消极的恋爱心理定位。从XY的自述可以看出,其实XY并不是真心不想爱,而是内心观念的约束让她担忧和痛苦。因为在她的观念里,谈恋爱是有钱学生做的事,穷学生只有好好学习的份,而这种观念的获得则是源于她对恋爱、对家庭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直接引起了她的自卑心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种缺陷感,或身体上的、智力上的,或经济上的、情感上的,但这些缺陷并不一定引起自卑心理,XY的矛盾心理归根到底还是内心没有真正建立起自信。

    其次,恋爱自卑心理容易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感体验,并影响人格发展和身心健康。存在恋爱自卑心理的人通常极为敏感,为了维护自尊,掩饰自己的不足,他们往往把自己禁锢起来,回避与异性交往以及过多的亲密接触,长期如此,很容易形成闭锁性性格,影响身心的健康和发展。XY来自偏远山区,因为家庭贫困,总觉得自己在恋爱中要比别人失去更多的权利,我不敢去追求或接受恋情,也不敢告诉别人我的家庭状况,我怕别人对我的喜欢会变成同情。两年来,我一直严守着自己的心门,从不把自己的感情外露,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爱,虽然有时也会感觉一个人很孤独,心灵上的孤独。由于家庭的缘故,XY极力压制着内心对爱的需求,虽然自己也很孤独。和男友相爱后,XY的内心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是家庭的贫困以及自身的平凡又使得她很敏感,在爱情面前,她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案例二LM:我生活在一个谈不上文明的小山村,那里很闭塞,观念也很守旧。在那里,中学生谈恋爱是很让人看不起的事情,我曾经也很看不起那些谈恋爱的人。上大学以前,父母多次告诫我不要在学校谈恋爱,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上大学后,每次打电话,妈妈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在学校不要谈恋爱0,在妈妈眼里,谈恋爱会影响学习,所以每次她都会叮嘱我,我也坚信自己对父母的承诺。但是,室友们都说我太保守了,那时,宿舍有两个女孩正在谈恋爱,在她们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渐渐变得开放起来。我不是漂亮的女孩,但身边也不乏追求者,可是面对他们的表白,我始终无法接受。因为每当这时,父母的叮嘱就会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上学期,我认识了一个优秀的男孩,随着交往的深入,冥冥中我觉得他就是我要找的幸福了,我决定鼓起勇气向他表白。但是,在即将说出口的一刹那,母亲那句/女孩子一定要自重0的叮嘱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硬是把已到嘴边的话生生地收了回来。后来,我屡次想向他表白,但母亲的叮嘱都会不失时机地出现在脑海中,所以我错过了很多次机会。现在我变得不再主动了,我不想再刻意地去寻找,我想如果我们有缘,一定会走到一起的。现在,我还在等,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等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我好怕别的女孩会捷足先登。

    从LM的经历自述可以看到,父母的叮嘱和期望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中。研究表明: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受到妈妈的咒语,即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内化为孩子的行为准则,一旦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望不一致,内心就会自觉地出现矛盾与冲突。LM的恋爱心理冲突也是在妈妈的咒语般的叮嘱下无形之中内化为她的行为准则,再加上家乡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她在面对异性表白以及向异性表白时内心出现矛盾和困惑。从表面上看,母亲对LM的关心是母爱的表达,但追根溯源,却是一种控制,只不过这种控制罩着母爱的外衣。控制是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极端类型,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子女的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习惯性的教育行为,大致可以分为民主型、溺爱型、控制型、放任型等。相关研究表明:生活在控制型家庭的孩子自我意识往往很差,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使得他们在本该独立成长的时期却丧失了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机会,自我成长的被剥夺注定了他们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格斯特等在美国中西部关于家庭作风对子女情感发展的大规模调查中也发现,家长对待子女过分溺爱、过分严厉和过分放任都会产生不良后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学家曾专门对33户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子女良好情感的影响做过追踪调查,发现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爱的情感有着直接影响。

    由于长期生活在控制型的家庭,他们已经习惯了控制与被控制的家庭模式,他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也不清楚自己的需求。随着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他们必然会产生爱的需求,此时,如果父母的期望和自身恋爱发展的需求不一致,就极易产生心理冲突,是顺从父母安排还是摆脱父母控制,这些都会造成他们的内心痛苦和不安。LM的案例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上大学之前LM成长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父母手中,进入大学后, LM在恋爱的问题上找到了自我,开始寻求摆脱父母的控制,但是长久以来内心观念的束缚使得她在面临恋爱抉择时出现了心理冲突。

    案例三HX: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在大多数人看来,我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无忧无虑,别人都以为我成长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其实不然,我是在父母的打骂声中长大的。虽然我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却无力改变。我觉得母亲活得很累,很苦,她瘦弱的肩膀承担了一个女人不应该承担的。我恨过父亲,不是因为他不关心我,而是因为他蛮横、粗暴,经常把重重的拳头挥向瘦小的母亲,而母亲再怎么苦,也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父亲的不是,她只能把苦水往肚里咽。母亲经常告诉我,以后一定要嫁一个对自己好的男人,她不愿自己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命苦。由于父母的原因,我从不敢涉足爱情,我心里恐惧、害怕。我向舍友说起这些,她们都说我有心理障碍。现在,我有了男友,他是我的高中同学,我们两家离得很近,平时经常一起回家。以前我们都对彼此心存爱慕,但谁都没有表白,现在上了大学,在他的追求下,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都是彼此的初恋,他很珍惜我,我也很爱他,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的矛盾越来越多,我清楚地知道所有的矛盾都是我引起的,我的心里至今仍然迈不过那个屏障,我现在很害怕,不知道以后我们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幸福的在一起。我一直很困惑,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我的周围很少有共同生活很多年依然恩爱如初的夫妻,大多数夫妻的感情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义务,或者说是为了孩子而在苦苦维持。像我这样的年龄本应对爱情充满了向往,而我却有点害怕,我不知道我的生活会不会重演父母的悲剧。

    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关系的好坏主宰着整个家庭的气氛,父母之爱的品质决定了家庭生活的品质,而家庭塑造着人的个性,影响着人格成长、情爱能力的发展,子女恋爱、婚姻中的许多问题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龚大中在5父母和子女的潜在关系6一文中指出,父母婚姻的结合体是子女从出生直到成年独立过程中的心理依靠,这种依靠表现为对子女心理的保护作用。在理想状态下,父母婚姻质量越高,对子女心理保护就越强,父母婚姻存在缺陷,就会对子女心理造成伤害。延安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毛海东和杨曼丽也认为,家庭是个体赖以生长的群体,家庭环境强烈地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理念,有什么样的家庭特色就会给子女心灵留下什么样的痕迹。由于父母婚姻的不幸,家庭成员之间离心离德,使身处其中的子女过多、过早地目睹和体味到婚姻不幸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使子女容易形成偏激的婚姻理念,这些婚姻理念必然导致他们自身婚姻的不幸。从HX的描述可以看出,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恐惧与父母的婚姻质量有关。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感情不和,尤其是父亲,经常对弱小的母亲拳脚相加,父亲的蛮横、粗暴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那时,她对男人、对婚姻的恐惧就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内心深处。后来虽然渐渐长大,但是童年的阴影并没有随着成长而消退,相反却一直伴随着她,当面临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时,这种不安全感重新被唤醒。此外,母亲的告诫以及周围人的婚姻模式都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她对男性、对婚姻的恐惧,所以,她会产生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这样的困惑。

    众所周知,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父母,但是在爱情和婚姻方面,HX的父母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得她在爱情生活中缺少了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无法很好地与男友相处。她不敢交出自己的心,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害怕受伤,这主要来自于童年时对于婚姻的认识和情绪体验一直在左右着她,她对婚姻的恐惧只是源于童年时的心理创伤,只要调整认知结构,解开心结,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案例四ZYN:大二上学期,我和班长恋爱了。他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成绩在本专业排名第一,我排名第二,别人都很羡慕我们俩,我们也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交往一年多,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我们在学习上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还相约毕业后一起去上海发展。前几天,他把我们的恋情告诉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很高兴,叮嘱我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还邀请我寒假去他们家玩。前天晚上,我也跟妈妈说我恋爱了,但却遭到了妈妈的反对,妈妈觉得他家在西北,家里兄妹三个,而且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如果我和他在一起,将来一定不会幸福的。我家是苏州市区的,妈妈希望我找一个本市的男友,这样我将来的生活才能够有保障。我试着说服她,但是没有效果,妈妈的态度很坚决。现在,我的心里很矛盾,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从小到大,是她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把我拉扯大,我不想让她不开心,但是我也不想失去我的男友,因为我们彼此深爱着对方,而且我们还有着我们的约定。但是,在妈妈和他之间,我好像没有选择,我很迷惘,不知道该怎么办。

    家庭的期望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同时也直接引起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冲突。爱情不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影响和干涉,尤其是来自家庭的力量。如果家庭对恋爱行为的评价与当事人的评价一致时,往往会促进恋爱行为的发展,反之,如果家庭对于恋爱行为的评价与当事人的自我内部评价不一致,往往会造成当事人的恋爱心理冲突。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ZYN内心非常苦恼,妈妈是最疼爱她的人,然而在恋爱的问题上她却和妈妈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她不想让妈妈伤心,也不想伤害深爱她的男友,但她又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内心出现了激烈的冲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学博士郭淑斌认为,作为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来规定子女的择偶,对于子女的恋爱行为也不应采取粗暴干涉的方式,以免引起孩子的内心痛苦。首先,父母要正视自己的心态。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产生爱的需求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要了解子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理解子女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是有效引导子女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的重要前提。其次,父母要学会放手。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子女已经基本成人,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和幸福,也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尊重子女,把子女的成长权和主动权交还给他们,他们的幸福让他们自己来做主。再次,放手的同时要合理引导。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在子女恋爱问题上,父母要引导和教会子女如何辨别真爱、选择恋人等。父母不妨把自己的恋爱经验以恰当的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而不是强加观点,在交流的同时要表达出对子女的理解。作为子女,也要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尽量争取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三、讨论和思考

    毫无疑问,父母和家庭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家庭经济条件的窘迫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敏感、多疑不仅会影响恋爱的正常发展,而且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是极大的危害。其二,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生活在控制型家庭的大学生往往不善交流,情绪压抑,对恋爱采取消极回避的方式。其三,父母的婚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和婚姻幸福。由于长期生活在争吵不休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极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为情感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心理失衡。因此,作为父母要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幸福婚姻的榜样,促进大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形成;即使无法起到表率作用,也要尽量将对他们的伤害降到最低。其四,父母应当尊重大学生选择幸福的权力,对于子女恋爱不可横加干涉,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这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才有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提醒的是,父母在放手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子女的恋爱心理并给予必要引导。

    充分认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利用家庭作用促进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和不良行为的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冲突并不完全是由家庭因素引起的,要消除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冲突,也不能单从家庭方面入手,而应该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综合考虑。因此,构建一个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型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 何希耕1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J]1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

[2] 毛海东,杨曼丽1浅析不幸婚姻对子女婚姻的消极影响[J]1广西社会科学,2003(11)1

[3] 刘达临1爱情心理学[M]1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1

[4] 闫玉1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1教育与职业, 2006(27)1

[5] 黄河清1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J]1教育评论,1998(2)1

[6] 朱孔香,路宝风,等1大学生家庭环境因素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7] 张红静1大学生的家庭功能与其情绪及人格的相关分析[J]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2)1

[8] 杨斐1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爱的情感影响及对策研究[EB/OL]1http: //www. zjzaojiao. com/teaching/teaching_show. asp? id=2115,2003-11-291

[9] 龚大忠1父母和子女的潜在关系[EB/OL]1http: //www. xlzx. com/cgi/xr _ html/articles/0002/227. htm,l2003-01-06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段鑫星心理学 ( 苏ICP备13051542号-1 ) xinanniren@163.com

GMT+8, 2023-3-26 11:10 , Processed in 0.030465 second(s), 11 queries .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708号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